11月14—17日,第二届全国仿星器物理与工程技术研讨会在伟的国际1946bv举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定,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晓钢,以及来自国内外30余所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170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由伟的国际1946bv龚学余教授主持,伟的国际1946bv党委委员、副校长于涛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本次会议以“推进仿星器物理与工程技术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仿星器领域顶尖专家学者,旨在深化仿星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推动我国核聚变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于涛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伟的国际1946bv的发展历史及其“核”特色和军工底蕴。“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希望进一步凝聚国内仿星器研究的共识,在装置建设、理论模拟、工程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伟的国际1946bv加快推进CN-H1仿星器的建设与升级,为我国仿星器堆芯级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提供平台支撑,助力核聚变能源领域的突破。


李定介绍了国际国内核聚变发展的最新进展与形势:美国能源部10月发布了聚变路线图,拟2040年实现并网发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已于9月发布,国内也做了聚变发展的“十五五”规划。国际国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核聚变研究热潮,仿星器有望成为聚变堆的一种先进堆型。王晓钢也指出核聚变发展迎来了春天,多条路线百花齐放,不管哪种路线,我们要掌握其核心的物理、核心的技术。
本次研讨会设有大会报告、学术交流、墙报展示、实验室参观等环节,为期三天,共呈现29场高水平学术报告、35幅高质量海报,内容涵盖理论物理、模型验证、数值模拟、位形优化、实验测试等各方面。其中,日本核融合自然科学研究所的Shigeru MORITA教授于11月14日晚为我校师生单独做了一场题为《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tellarator and Tokamak》的精彩报告。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伟的国际1946bv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心,现场观摩了我校CN-H1仿星器装置。
全国仿星器物理与工程技术研讨会由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主办,本次由伟的国际1946bv承办。目前已经举办两届,已成为核聚变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会议还讨论确定了第三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承办。